网站首页 > 泗门资讯> 文章内容

工会创新:让职工时刻感到工会就在身边

※发布时间:2018/1/28 14:04:4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2014年8月初,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工会建设的意见》,这份没有给予过多关注的文件,在浙江工会系统却反响热烈。

  “反复研读了,意见中很多要求正好回应了我们一直以来的探索和困扰。”采访中,类似的表达不绝于耳。

  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浙江非公企业集中,职工流动性大,劳动关系复杂多变。但让各级工会有些尴尬的是,尽管近年来全力推进“两个普遍”,但不少小型、分散的新经济新社会组织依然游离于工会之外,职工遇事不找工会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上级工会每天忙忙碌碌,千方百计为职工提供服务,很多职工却不知道工会在干什么,这说明中间有环节出了问题,很多工作部署没有落地。”在深刻反思后,浙江工会找准了“相对薄弱的乡镇(街道)、企业工会不能有效地完成‘最后一公里’的工作传递”这一症结。

  为突破这一瓶颈,省总工会明确要求地市、县区工会找准定位、重心下移,在加强基层工会建设上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因地制宜、全面创新,掀起一场令人耳目一新的“打通最后一公里”攻坚战。

  这些年来,浙江在加强基层工会建设上颇下功夫,但乡镇(街道)、企业工会这一“瓶颈”依然存在。比如,乡镇(街道)工会无人办事、缺钱办事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不少企业工会缺乏活力,特别公企业工会干部普遍兼职,工会工作取决于“老板”的情况明显存在……

  “如果乡镇(街道)工会疲于应付,企业工会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加强基层工会建设’只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 浙江省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厉志海说。

  怎样才能让乡镇(街道)、企业工会“有人办事”、“有能力办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味地“等、靠、要”显然行不通。

  对此,台州市天台县总工会和嘉兴市海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总工会分别选择了看似截然不同的径——“下派”与“上挂”。

  在浙江灯饰有限公司,无论职工还是老板,只要说起“派来”的工会王银膺,无不啧啧称赞。原来,时任天台县局长的王银膺入驻企业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背景规范了职代会制度——108名职工代表全部由职工一票一票选出来,一线%;“运行很规范”的职代会,确保职工们不折不扣地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而让企业主始料未及的是,职工对企业经营情况了解多了,猜测反而少了,彼此间增进了理解,企业管理更顺畅。

  “企业工会”制度,是天台县总工会为解决乡镇(街道)、企业工会“人少事多”难题于2011年开始探索的。下派的来自县总工会机关、乡镇(街道)总工会及部分县机关事业单位,一任两年,一个月至少到负责指导的企业两到三次。

  3年来,天台县选派的102名工会,为基层工会带去了裂变效应:乡镇(街道)工会人力上实现了“1+X”的变化,“人少事多”境况大大缓解;企业工会工作更加规范,企业工会素质、能力显著提高;职工权益状况不断好转,派驻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率达到100%,重点企业职工矛盾纠纷同比下降70%,劳动关系更和谐。工会自身也全方位地实现了提升。

  而对于拥有186家基层工会、工会会员总数达4万余人的海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总工会来说,“一个半人”的工会干部编制根本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求。

  2011年8月,在调研的基础上,该园区总工会启动了基层工会干部上挂锻炼工作制度。即从基层抽调40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的优秀工会干部到园区总工会和“职工服务站”锻炼,每两周值班一天,上挂时间为一年。

  原本只是“试试看”的徐福兴发现,自愿报名上挂的人数远超预期。3年时间,海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层工会干部已有183人上挂履职。从协调劳动关系到技能比武竞赛再到每个月的文体活动,全部由“上挂”干部完成。

  无论是“下派”,还是“上挂”,这些来自基层的创新殊途同归:有效解决乡镇工会“无人办事”、企业工会“力办事”的问题,并带动提升基层工会干部队伍的整体实力,打通了工会服务基层、服务职工的“最后一公里”。

  “以前,我都不敢跟别人说自己是工会。”王鋆是德清县钟管镇一家日资企业的工会。1997年,他参与工会组建,日籍总经理听说后立即地问道:“建工会干什么?”虽然企业也建了工会,但活动很难开展。久而久之,职工遇到问题,也想不到求助工会。

  类似的现象和苦恼在非公企业工会中并不鲜见。“这些现象就是因为搞不清或者忘记了自己是谁、为了谁。长期下去,这将会令工会根本,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浙江省总工会党组、常务副戴震华说,只有首先搞清楚“我是谁”、“为了谁”,才能明确方向目标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为职工说话办事,才能让职工感受到工会的存在和作用。

  在紧邻杭州的德清县,县总工会自2013年起打破了乡镇工会直接管理基层工会的传统模式,推行“工会互助”模式。即按照“地域相邻、规模适度、便于管理”的原则,在钟管镇等工业聚集区建立起五个区域化工建服务中心,覆盖所有企业工会,以此为载体聚合各个企业工会的优势和智慧。

  “工建服务中心让职工和工会在心里推倒了工厂的围墙,成为一个大家庭。”德清县总工会李贤富说,比如,构建“十分钟共建服务圈”后,同一区域内的职工仅凭工会联系服务卡就可以享受任何企业的设施服务;而内容涵盖技术帮扶、安全检查、志愿服务等在内的“抱团服务”长效机制,则让单个的企业工会在实际工作感受到“人多力量大”的威力,进一步壮了开展工作的胆魄。

  德清县的经验,只是浙江各级工会致力于思维定势,从本地实际出发锐意创新,让基层工会发挥应有作用的一个缩影。

  如今,类似的探索在浙江全面开花。如余姚市总工会在泗门镇试点建立工会代表履职工作室制度,镇总工会领导每周定时接待工会代表,收集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在时间予以答复或解决;宁波市北仑区新碶街道总工会建立权责制,实现区域社区垂直包片、网格化责任管理,由责任片区的工会“经理人”对所辖片区实行动态管理……

  “现在求助职工见到我第一句话就是:‘王,您看这事怎么办?’”说到这里,王鋆感慨道,如果工会既能促进企业发展,又能职工权益,没有哪个老板不支持!

  尽管推进乡镇(街道)、企业工会建设难度不小,但采访中记者发现,工会干部们颇有信心。他们说,“5号文件让我们有了底气。”

  原来,浙江省委办公厅、省办公厅于去年初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会建设的意见》(浙委办发〔2013〕5号)。这份“”针对基层工会的问题和症结所在,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和对策,特别就加强和规范乡镇(街道)工会建设明确了径,包括“乡镇(街道)工会经费的来源”;“增加非公有制企业比较发达的乡镇(街道)工会工作职位”,等等。

  在浙江省总工会领导班子看来,加强基层工会建设,各级总工会能否找准定位是关键。也就是说,不同层级的工会在加强基层工会建设中分别应该承担怎样的职责,要科学明确。

  戴震华这样比喻:如果说基层工会是一辆辆“汽车”,那么县级以上总工会的主要工作就是为这些“汽车”运行铺平道,设计好交通规则、培训好驾驶员。具体讲,省总工会应该多做一些顶层设计、源头参与、整体规划的事情,就是设计好“道”的图纸。市、县总工会要具体负责“修”,集中力量帮助基层工会把上级工会的、想法、思为具体的服务内容。

  基于这样的认识,明确定位成为浙江各级工会的自觉行动。在省总工会层面,“设计‘道’图纸”的力度明显加大,除了推动出台5号文件,今年又联合省委组织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工会建设的意见》,同时省总工会还在制订《浙江省社会化、职业化工会工作者管理办法》等。

  这些“顶层设计”,为基层工会规范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成为“打通最后一公里”有力的助推器。截至目前,浙江省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了工会组织,符合条件的都建立了总工会。另据对全省1260个乡镇的统计,专职工会干部已有1600多人,配备率达到80%。

  更重要的是,随着不同层级工会的创新做法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乡镇(街道)、企业工会的正能量日益得到激发。

  在瑞安,市总工会力推镇(街)总工会示范工会工作室创建,并采取镇街工会年度百分制工作考评、工作成效与工作经费下拨挂钩、励先进等方法,大大调动了镇(街)工会干部积极性。

  在杭州市余杭区,区总工会推行的工会班子公推直选制度、会务公开制度、会员代表常任制度、会员代表视察监督制度等,让会员真正成为基层工会的主体,从而激发了内生活力。

  “创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将浙江15万多家基层工会建设成为全总提出的‘六有’标准的工会组织,让2000多万职工工作和生活在这样的职工之家,时刻感到工会就在身边。”厉志海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