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泗门天气> 文章内容

静电刚度谐振式微加速度计相关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8/12 17:02:48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谐振式微加速度计是基于MEMS制作技术的、具有稳定性好和准数字的频率信号输出等优点的新型微加速度计。论文系统地研究了静电刚度谐振式微加速度计原理、制作、信号处理、测试方法等相关理论和技术,并对制作的样机进行了测试。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可概括如下:介绍了微机械加速度计的需求概况,总结对比了各种类型微加速度计的特点,分析了微机械谐振式加速度计国内外研制现状,归纳了研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静电刚度谐振式微加速度计的研究思、内容和方法。介绍了平板电容存在静电负刚度的原理,并分析了如何将静电负刚度应用于谐振式微加速度计的设计中,根据静电刚度谐振式微加速度计的动力学原理,确定了结构参数和加载电压对灵敏度的影响,得到了量程、灵敏度和结构稳定性相互制约的关系。分析了频率差分双端固支音叉梁的动力学原理,提出通过减小音叉梁固定连接端刚度的方法来面内低阶模态的干扰,并进行了有限元仿真验证,为合理设计音叉梁结构提供了依据。分析了静电驱动力对加速度计分辨率和输出频率稳定度的影响,确定了闭环驱动控制的要求。介绍了键合后深刻蚀体硅工艺过程,对设计的静电刚度谐振式微加速度计表芯进行了流片。对制造的微结构进行了几何尺寸的光学静态测量,确定了微结构谐振频率的范围。利用激光频闪测量技术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相结合方法,对挑选好的裸片进行了开环特性动态测试,发现了同频干扰现象。针对微机械谐振式电容传感器中普遍存在的同频干扰问题,分析了干扰来源,提出从微结构版图布局及结构差分设计、频率调制解调等几个方面的干扰方法,为了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和普适性,针对相同工艺制造的具有相同测控要求的微机械谐振陀螺进行了实验研究,成功利用高频方波调制、模拟开关解调方法实现了微机械陀螺开环特性的测量,真空圆形储能焊封装下驱动模态对应的谐振频率为13.552kHz,品质因数Q约为1800。根据静电驱动的微机械谐振传感器闭环恒幅驱动的共性要求,确定了振动幅度的自动增益控制方案,鉴于真空封装下微机械谐振传感器系统的高阶弱非线性,提出采用近似平均法求解系统的平衡点及线性化后分析系统的稳定条件。建立了多种条件下以静电刚度谐振式微加速度计为例的微机械谐振传感器的闭环线性反馈的自激驱动分析模型,理论分析和实验测试表明,只有直流参考电压大于起振临界条件,系统才能从不稳定平衡点过渡到稳定平衡点;系统相位偏离相位平衡条件将导致驱动力频率发生变化,太大的偏差系统将不能起振;调节滤波器的时间可以改变动态起振时间;当谐振频率和品质因数变化时,自动增益控制环在没有PI控制器下无法实现恒幅驱动。在PI控制器作用下,稳态振幅只与直流参考电压大小有关,但PI控制器的参数需要满足约束条件,不同的参数对应不同的动态性能,稳态值不受影响。鉴于加速度计表芯制造进度的滞后,前期采用微机械谐振陀螺对上述理论分析结论进行了实验验证,利用自激原理成功实现了陀螺的稳定起振,10分钟内频率最大偏离稳态值为0.04Hz,输出信噪比达到80dB,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论相吻合。在微机械谐振传感器的结构封装品质因数较小时,分析了在幅度开环控制下,单一的锁相环控制下的系统行为,理论分析和仿真表明,要实现稳定的闭环频率,积分控制器需要满足约束条件;在谐振频率变化条件下,不能实现恒幅驱动。在加入幅度自动增益控制环后,幅度控制环和频率环相互耦合;有PI控制器可以实现恒幅驱动和稳定的频率,但PI控制器参数的选择需要满足稳定条件,参数还影响系统的动态性能。对制造的静电刚度谐振式微加速度计利用前述频率调制解调方法进行了开环测试,测得在直流驱动电压为15V,交流电压峰-峰值5V条件下,检测端固定电容大约为0.4pF,测试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相一致,变化电容大约为3.1fF。谐振频率约为35.746kHz,品质因数约为1400,再次验证了该干扰方法的有效性。利用前述自激驱动方法成功实现了静电刚度谐振式微加速度计的稳定谐振,在闭环翻转测试中,在检测端加载1V直流电压时,灵敏度为18Hz/g;加载5V直流电压时,灵敏度为58Hz/g,闭环谐振频率10分钟内最大偏差0.2Hz,分辨率约为3.5mg。最后,总结了研究内容和得出的一些有益结论,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贾玉斌,郝一龙,钟莹,张嵘;基于谐振原理的硅微机械加速度计[J];微纳电子技术;2003年Z1期

  任杰;樊尚春;;硅基双轴谐振式微机械加速度计的设计与仿真[J];微纳电子技术;2007年10期

  何高法;唐一科;何晓平;刘世明;;一种新型谐振式微加速度计设计和分析[J];微纳电子技术;2007年Z1期

  贾玉斌,郝一龙,张嵘;一种新型体硅谐振加速度计(英文)[J];半导体学报;2005年02期

  于威威;管克英;;基于描述函数法确定极限环个数问题的研究[J];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娟,周浩敏;硅谐振式压力微传感器闭环系统[J];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沈浩;夏群力;祁载康;利;;速度追踪制导控制系统描述函数法设计[J];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7期

  吴学忠;肖定邦;李圣怡;;自动增益控制在振动式微陀螺驱动中的应用[J];传感技术学报;2006年03期

  李芊;李晓莹;常洪龙;蒋庆华;;振动式微机械陀螺驱动控制电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6年05期

  陈健;陈德勇;王军波;杨苗苗;毋正伟;陈李;;微谐振梁的激振与拾振研究(英文)[J];传感技术学报;2006年06期

  任杰;樊尚春;;硅基双轴谐振式微机械加速度计的设计与仿真[J];微纳电子技术;2007年10期

  邢维巍;樊尚春;;硅微机械谐振式压力传感器组合原理[J];微纳电子技术;2007年Z1期

  何高法;唐一科;何晓平;刘世明;;一种新型谐振式微加速度计设计和分析[J];微纳电子技术;2007年Z1期

  兰靖;苑伟政;常洪龙;周志广;崔金强;;Si微陀螺结构与接口电的混合仿真[J];微纳电子技术;2009年08期

  甘小华;刘民;于海涛;许鹏程;李昕欣;;微悬臂谐振传感器闭环接口和嵌入式频率电[J];微纳电子技术;2010年06期

  张凤田;施志贵;何晓平;刘恒;;静电刚度式谐振微加速度传感器的结构稳定性[J];微纳电子技术;2010年12期

  徐淑静;高振宁;;一种新的微机械陀螺品质因数测试方法[J];微纳电子技术;2011年06期

  李小卿;常洪龙;焦文龙;谢建兵;袁广民;;基于杠杆的微机械陀螺结构设计与仿真[J];微纳电子技术;2012年05期

  贾玉斌,郝一龙,张嵘;一种新型体硅谐振加速度计(英文)[J];半导体学报;2005年02期

  肖定邦;吴学忠;侯占强;陈志华;李圣怡;;基于双正弦载波调制的微陀螺测控电研究[J];兵工学报;2009年07期

  高杨;;微惯性传感器的新进展[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10年版)[C];2011年

  王存超;王寿荣;;硅微机械振动陀螺仪动态特性分析[A];2007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二)[C];2007年

  刘保林;马喜宏;孟召丽;;微加速度计在温度、湿度、振动三综合下的失效机理分析[A];第三届全国虚拟仪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王安成;罗兵;吴美平;于化鹏;;硅微陀螺数字化双闭环驱动控制方法[A];2010年惯性技术 发展动态 发展方向研讨会文集[C];2010年

  邢维巍;樊尚春;;硅微机械谐振式压力传感器组合原理[A];第十届全国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何高法;唐一科;何晓平;刘世明;;一种新型谐振式微加速度计设计和分析[A];第十届全国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高红,李庆绵;真空蒸发镀膜膜厚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J];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何进,陈星弼,杨传仁,;直接键合硅片的亲水处理及其表征[J];半导体技术;1999年05期

  王振宇,成立,祝俊;微/纳米级微电子机械系统制造新技术[J];半导体技术;2005年08期

  军,杨拥军;大位移、低电压驱动MEMS静电梳齿驱动器的设计与研究[J];微纳电子技术;2002年07期

  姜岩峰,黄庆安;MEMS领域中微结构机械参数在线测量方法的研究和进展[J];微纳电子技术;2003年04期

  贾玉斌,郝一龙,钟莹,张嵘;基于谐振原理的硅微机械加速度计[J];微纳电子技术;2003年Z1期

  熊斌;栅结构微机械振动式陀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1年

  黄小振;电容式振动微机械陀螺接口电的设计、模拟与测试[D];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1年

  郇勇,张泰华,杨业敏,曾昭君;用Hopkinson杆冲击加载研究高量程微加速度计芯片的抗过载能力[J];传感技术学报;2003年02期

  熊继军;范波;郭虎岗;高建飞;;微加速计固有频率的推导及验证(英文)[J];半导体学报;2008年09期

  谭晓昀;颖;为;姜一鸣;陈伟平;;用于加速度计基于带隙基准电压源的设计(英文)[J];电子与封装;2009年07期

  田云辉,王世华,张涛,周肇飞;光法测量微机械零件变形的研究[J];光电工程;2002年05期

  冯宇翔,董景新,赵长德,吴天准;利用单片机实现微加速度计性能自动测试[J];微纳电子技术;2005年07期

  谭晓昀;周贤中;为;;Sigma-Delta微加速度计改进型梳状滤波器的设计[J];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古玉锋;田梦君;常洪龙;;基于Σ-Δ调制技术的微加速度计系统研究[J];新技术新工艺;2006年10期

  刘恒;张富堂;张凤田;何晓平;苏伟;;检测电压对一种新型谐振式微加速度计的影响[J];传感技术学报;2009年09期

  肖鹏,王冰;基于MEMS微加速度计的觉传感器防摇控制系统研究[J];机电工程;2005年01期

  岳高铭;杨涛;胡莉;;基于微加速度计的低功耗无线惯性鼠标的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06年29期

  李圣怡;刘林;吴学忠;;微加速度计的发展[A];全国生产工程第九届年会暨第四届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4年

  万蔡辛;东;张承亮;冯强;郑旭东;;电容式微加速度计的整流误差与减震浅析[A];微机电惯性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惯性技术发展动态发展方向研讨会文集[C];2011年

  何晓平;;“叉指”式静电伺服微加速度计芯片的设计[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胡莉;李茜;;微加速度计[A];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2004年西南三省一市自动化与仪器仪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杨慧;郭航;;压电式微加速度计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压电和声波理论及器件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6年

  何晓平;张德;文贵印;;“叉指”结构微加速度计的系统设计[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2)[C];2002年

  刘云峰;董景新;;微机械梳齿式加速度计结构设计的系统考虑[A];2003年惯性仪表与元件学术论文集[C];2003年

  邱波;姜利军;;MEMS传感技术在飞机系统测试中的应用研究[A];2011航空试验测试技术学术论文集[C];2010年

  何高法;唐一科;何晓平;刘世明;;一种新型谐振式微加速度计设计和分析[A];第十届全国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何晓平;;抗7400g冲击的静电伺服微加速度计[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刘云涛;电容式SIGMA-DELTA微加速度计接口ASIC芯片研究[D];工业大学;2010年

  推荐:

  

关键词:王泗禹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