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泗门景点> 文章内容

泗门状元楼布展征求稿

※发布时间:2019-8-7 10:26:4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村欲情史谢深甫的孙女叫谢道清,是南宋理皇后,在度朝和恭帝朝两度垂帘听政,南宋最后数十年的朝政基本由谢道清主持。在元兵攻陷杭州前夕,谢道清命临海族中子弟分赴各地避难。于是,谢深甫六世孙谢长二自临海迁居余姚县东山乡汝仇湖第四门(今余姚市泗门镇)。谢迁是谢长二的十世孙,死后也赠太傅,是东山谢氏第三个太傅,故泗门谢氏祠有联曰“古今三太傅,吴越两东山”。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淳厚”的意思为淳朴敦厚,形容人十分诚实,脾气温和,性情憨厚、忠厚。泗门谢氏的“淳厚”家风,由迁姚始祖谢长二所定。在谢长二迁居泗门之前,当地已有杨、诸、周等姓定居于此,大家经常为争沙地而发生械斗。谢长二到泗门后,以其淳厚德化一方,各姓之间开始和睦相处,并彼此联姻。明成化八年,谢长二的八世孙谢莹把“淳厚”家风,具体细化为《家训二十四条》,以及《起家之由十七条》、《败家之由十七条》,使得家风教育更有操作性。明嘉靖年间,有司将谢长二的事迹上奏朝廷,朝廷将泗门称为“淳厚里”,并立坊表之。

  到了清中后期,泗门谢氏又依据“淳厚”家风制定祠规和规,对祠祭祀内容和仪轨作。清代晚期,谢氏更是将“淳厚”

  。明宣德年间,浙江布政使司辟为从事。谢莹敢于直言,布政使以下多折节从之。当时官织大红文绮三千匹,值三万两,遭岁歉,谢莹请以夏税充之,百姓得以无忧。升光禄寺珍馐署丞,因与主管寺务者不合,改任福建布政司都事。当时福建寿宁县一带正在爆发农民起义,当地人被叛乱的很多。要求凡捉到就杀,但是谢莹不肯乱杀,暗中给被的人家一面白布小旗,并与他们约定,等官兵的那天,把白布小旗插在自己口,表示是清白的民家,官兵就不会乱杀。因为有这种措施而避免被杀的人,大约有一万人之多,福建百姓因而对谢莹戴德,世代“谢都事”。事载经典《了凡四训》。佛家则说,因为谢莹积下如此大的功德,所以后来谢迁能中状元做宰相,子孙繁茂,官宦不绝。谢莹也以孙贵,赠光禄大夫、柱国、少傅、武英殿大学士。(4)东山谱系

  谢迁一——长子谢正,礼部仪制清吏司员外郎明征士赠少傅明太傅 仲子谢丕,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三子谢豆,大理寺左寺副四子谢亘,军都督府都事署左军经历五子谢至,山东武定州判官

  (5)迁于乔木明正统十四年(1449)十二月二十八日,谢迁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余姚县东山乡石山里第四门(今余姚市泗门镇)。谢迁出生时,恰逢谢家搬迁新居,于是祖父谢莹根据《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伐木》中“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给孙儿取名“迁”,字“于乔”,号“木斋”。谢迁六岁那年,由舅父邹珙开蒙。八岁时,已经能作对子。有一天晚上,谢莹与邹珙在屋外闲聊,偶然听到青蛙的叫声, 谢莹随口说:“蛙鸣水泽,为官乎,为私乎?”一旁的谢迁应声答道:“马出河图,将乱也,将治也?”蛙鸣水泽本来是普通的自然现象,谢莹却说它们到底是为公事叫,还是为私事叫。八岁的谢迁用“马出河图世将乱”的典故来对答,使谢莹与邹珙大为惊叹。

  (6)状元及第谢迁的科举之并不一帆风顺。十九岁才补为邑庠员,即县里的秀才。二十岁和二十三岁,两次参加省里的乡试,都名落孙山。二十六岁再次参加乡试,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竟然中了浙江省第一名举人,也就是俗称的解元。

  第二年春,谢迁赴参加礼部会试。主考官、礼部学士丘濬看到谢迁的试卷,甚是称赏,取置为礼经科第一名,即民间所称的“会魁”。在全部考生中,位列第三名。

  在随后举行的殿试中,宪看了谢迁的试卷,认为谢迁提出的治理国家,固然需要有“仁民之政”,但更需要有“仁民”的论点,非常符合圣意,就钦点谢迁为一甲第一名进士,也就是状元。之前京城一直霪雨绵绵,到了殿试那天,天空忽然放晴,合城缙绅都大喜,说这是朝廷得人的征兆。

  谢迁中状元后,例授翰林院修撰,历右春坊右谕德,左春坊左庶子,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士。

  明弘治八年春,内阁缺人,众官员一致举荐谢迁入阁。因为谢迁的职位还不到一定的级别,所以他向孝上疏,说自己难以胜任这样的重任,请求还是担任原职。孝不允,升谢迁为詹事府詹事,继续兼翰林院侍士,入阁参与机务。

  弘治十一年春,东宫太子出阁读书,照例要加封一批官员,于是正式任命谢迁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到了弘治十六年春,又升谢迁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

  明弘治年间,君贤臣直,清明,史称“弘治中兴”。尤其是弘治中后期内阁的三位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时人称三贤相,史家评价极高,认为仅次于宣德年间著名的“三杨”内阁。当时朝野上传一首歌谣:“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是说首辅刘健断事如神,能预知事情的,并提前做好应对;而李东阳善于谋略,内阁的大多数决策都出自他的策划;谢迁是状元出身,饱读诗书,能言善辩,是内阁各项政令的发言人。

  弘治十八年五月,孝驾崩,武登基,改年号正德。武是历史上有名的,一登基,即把原来东宫以刘瑾为首的八个太监全部加以重用。这八个太监,把持朝政,时人称之“八虎”。

  内阁三位大学士一再向武劝谏,武不但不听,反而升刘瑾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在明代,司礼监掌印太监有“内相”之称,特别是宦官的年代,职权比内阁的外相还大。三位大学士深感,同时提出退休。在刘瑾的下,武答应了刘健和谢迁的退休请求,而留下李东阳当内阁首辅。刘瑾觉得不解恨,同时谢迁的三弟、时任兵部主事的谢迪退休,把谢迁的次子、探花谢丕除名。

  正德二年三月,刘瑾又以武的名义,将刘健、谢迁、韩文等五十三人列入《奸党录》。到了正德四年二月,朝廷再以“循私援行”的,要将刘健和谢迁二人抄家问罪,幸亏由李东阳极力排解,最后罚夺两人官员身份,且令“自今余姚人毋选京官”。

  一是重视水利。正德四年十月,余姚涝灾,谢迁散家资大赒邻族之贫乏者。正德七年七月十九日晨,潮水冲毁大古塘,漂没庐舍和人畜。谢迁一面募人打捞溺尸数百具进行掩埋,一面拿出粮食救济乡里灾民。他还给巡视海塘的都御史陶琰,请求加固大古塘,并在堤外修筑备潮塘,高厚都超过旧塘。此后,凡有司过访,谢迁从不提个人私事,只谈民间利弊,特别是水利方面提得最多,乡人都感激他。

  二是提携后学。正德初年,谢丕为教授族中子弟,在泗门济美桥西北建谢氏义学,由谢迁亲自题额“东山书院”。后来谢丕又在南麻地建丛桂书院,纳县内外学子入学,就学者如邹绚、胡安、徐九皋、吕本等皆隽异之材。谢迁不仅亲自讲授,还与这些后生小子结为忘年交,其中胡安更是被谢迁招为孙女婿。

  三是建祠睦族。正德六年,谢迁倡建谢氏祠,并仿宋代范仲淹附设义庄。凡四民无告者、穷乏者、婚嫁失时、丧葬无力及客死无所归、并失火无居者,皆可周恤之。

  此外,民间也流传着许多有关谢阁老的故事,如智保桥、建牌坊保风水、一夜谢、状元点出韩应龙、劝阻正德游临山卫等等,绝大部分都是后人虚构的。

  明世登基的最初几年,朝中大臣因为世生父兴献王的封号问题,分成了水火不容的两派,史称“大礼议”或“大礼案”。朝野上下都希望德高望重的谢迁能够复出,来主持朝政。

  开始是大学士费宏以衰病,举谢迁自代,未果。费宏去职后,首辅杨一清又荐谢迁入阁,并自愿位居谢迁之下。在“大礼案”中表现最积极的张璁也极力推荐谢迁。嘉靖六年三月,世派人到泗门,向谢迁颁起用诏,还命令浙江镇守巡按等官至泗门,敦促谢迁起程。

  当时谢迁已七十九岁。他以年老体衰为由,接连上了两道辞免疏,世皆不许。谢迁见圣意难违,便于八月发程,十月抵京。世下旨改谢迁为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傅、光禄大夫、左柱国如旧,充《明伦大典》总裁官。

  谢迁再度入阁后,首辅杨一清却以自己官尊于谢迁,没有让位的意思。谢迁进退失据,便以年老体衰的理由连上四折乞休,世都没有允准。到了十二月,天气寒冷,世见谢迁在朝堂下拜、起来颇为,特命谢迁凡是一般的朝议可以不必参加。除夕之日,赐谢迁御制诗。

  第二年春,世命谢迁随驾参加郊祀,再赐诗及锦织大带。谢迁身体稍微有点不舒服,世就派中宫太监赐以酒米食菜等物,还遣太医诊视,又遣人谕旨,令谢迁免朝二月。谢迁再次以衰疾恳辞。世也考虑到谢迁年老,终于答应归休。临别之时,世在宫中赐宴,并赏白金、文绮、宝钞、袭衣等物,还应杨一清等所请,令时任中书舍人的谢迁长子谢正护送回乡。

  正德十六年七月十五日,登基方数日的世遣进士邵经邦,赴泗门慰问谢迁。世在“存问敕谕”中,对谢迁作了高度评价:

  “联惟人臣立朝,得行其志,建功立业者,固难。而退处其乡,寿考康宁,完名全节,足以系天下之望,尤为不易。卿性资端方,器识宏远。粤自蚤年,潜心正学,遂以文章大魁天下,蜚声翰苑,誉望弥隆。

  逮我孝,简注有素,爰自宫端,擢居内阁。朝夕献替,不激不随,宣达德意,慎守彝章,培植人才,护惜善类。延访于偏殿,顾问于平章,危言谠论,裨益弘多。当时政化清美,实惟卿二三大臣佐理之功。暨问末命,付托谆切,益遇,誓竭诚悃。

  故当武改元之初,随事纳忠,协心匡弼。其毅然不可回之气,往往形于词色。厘革宿弊,斥逐群小,直道难容,告老而归,高风大节,播在天下。中遭权奸,谗抑,旋复昭明,人咸钦仰之不置。乃今年逾七秩,体履安康,子姓蕃茂,全德盛名,求之前代,也不多见焉。”

  嘉靖十年二月十八日,谢迁在家病逝。世闻讯,辍朝一日以示悼念。九月四日,下旨赠谢迁太傅,并给予文臣最高级别的谥号“文正”。有明一代,得此谥号的仅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四人而已。

  大学士第系谢迁祖父谢莹的府第,也是谢迁幼年生养之所,建于明正统十四年。原先有四进,第三进称忠直堂,已毁,第四进即状元楼。现由前进、二进组成四合院建筑形式,东西横阔14.2米,南北进深23.3米,均为硬山顶平房。

  前进门厅面阔五间,穿斗式梁架,三柱五檩。明间设过道,横额上内外均阳刻“大学士第”四个大字,每字45厘米见方,笔力刚劲有力。

  二进正厅五开间,檐下长条石板铺地,屋内方形青砖铺地。五架抬梁带前廊后披。梁柱较长,装饰简单。

  大学士第是余姚现存年代最早的宅院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重要的建筑价值。2010年11月,公布为余姚市级文保点。

  状元楼系谢迁幼年时的书房,由谢迁的祖父谢莹始建于明正统十四年。谢迁于明成化十一年中状元后,曾对书房加以扩建。清代,又经谢迁谢薇居、谢宜相等数次修葺。为重檐歇山顶建筑,三间二弄。梁架为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七柱九檩。1997年3月,公布为余姚市级文物单位。

  状元楼西有洗砚池,以谢迁中状元前曾用此水清洗砚台和毛笔,故名。池东西长18米,南北宽6.5米,池深2米左右。池周围全是砖木结构的老房子,清代及期间,附近数次失火,全赖这池水才不至于酿成大灾。清秀才谢虚谷曾在状元楼西围墙上,题写 “清平池”三个大字。

  2013年,鉴于状元楼年久失修,有倒塌之虞,遂由泗门镇出资按原样进行落架重建。重建工程历时一年,于2014年初夏完工。

  府门正对建有照壁,门前一对石狮子护宅。府内正堂称葆光堂,葆光堂后有颐益堂,左有寿春堂,右有贻秋堂,颐益堂后有保誉楼,名称皆取自“纶言(古代帝王诏令的代称)”。嘉靖三十二年倭寇入境,阁老府毁于战火。后复建,又于清咸丰年间毁于太平战火。

  同治三年,谢氏子孙集资葆光堂,每年春节挂谢迁上三世、下四世共八代十二对考妣神像,供子孙瞻仰。光绪三十年,谢迁十四世孙、清举人谢宝书为葆光堂撰联:

  “家乘具国史体裁,循吏名臣,儒林忠义,渊源弗替娓娓乎,合传兮,莫漫论竹简流芳,但看功德,易代犹将颁玉帛。

  八世在一堂欢聚,峨冠博带,象服副笄,昭穆相当辉煌哉,大观也,刚好是买夜,不独子孙罗拜,行人都要礼香花。”

  (14)万安旧桥明嘉靖初年,世派人到泗门慰问谢迁,谢迁特改建阁老府东南的小桥,以“问安”之意,取名“万安桥”。

  现存万安桥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系单孔石拱桥。全长6.25米,洞跨径1米,拱矢高1.25米,桥身最窄处宽2.2米。桥面中间为一块方正的荷花板。桥身两边各置四望柱、六栏板、二抱鼓石。正中桥栏外侧各刻“万安桥”三字。东西落坡各置七级石阶。拱券用条石纵联并列砌筑法砌造,券沿外翻。桥底正中块券石上浮雕“火球”。桥侧面两边各置长系石,头部凿成鳌首,下刻楹联:“万人犹识东山里,安土同墩汝水滨。”

  万安桥于1996年改作旱桥,保存基本完整,对研究姚北平原桥梁演变史有一定价值。2004年12月,公布为余姚市级重要文物古迹。(15)谢氏祠

  谢氏祠全称“四门谢氏始祖祠堂”,又称谢氏家庙,俗称大祠堂。位于泗门镇后塘河社区,是余姚迄今保存最大最好的祠堂建筑群。

  明正德六年,谢迁修建此祠,具体由次子谢丕承建。谢迁四子谢亘捐助地基,长子谢正题写门楼阳额“四门谢氏始祖祠堂”。初时仅一进,匾曰“宝树堂”,奉宋迁余姚始祖长二公神主。

  明嘉靖中期,谢丕复建第二进三太傅祠,主奉晋太傅谢安、宋太傅谢深甫、明太傅谢迁三对夫妻像。又在祠南汝仇湖中,人工堆建“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祠前道东西,各建一个牌坊,西坊额曰“太傅流芳”,东坊额曰“东山并秀”。

  清嘉庆十六年,增建第三进。中祀东山谢氏一世祖谢缵以次历代贤神主,东西分奉宋金龙四大王谢绪、明抗倭英雄谢志望像。

  同治元年,祠大部分建筑毁于太平战火,惟门楼幸免于难。随即族人又捐资进行重建,且规模胜过旧制。从2003年起,泗门镇先后投入二百余万元进行维修。2011年1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单位。

  谢文正祠有二,分别在府城绍兴及县城余姚。绍兴谢文正祠位于城区题扇桥下,三间,华表额曰“谢文正祠”。祠前左右各建牌坊,为明嘉靖年间浙江地方长官胡宪等所建。左坊西额署“台垣”,下镌谢迁职衔;东额署“符卿”,下镌谢迁长孙谢用宾职衔。右坊东额署“春署”,下镌谢迁长子谢正职衔;西额署“清卿”,下镌谢迁曾孙谢敏行职衔。祠在清咸同年间毁于太平战火,两座石坊在时期尚存。

  余姚谢文正祠位于城区龙泉山中麓,五间,中奉谢迁塑像,东附谢迁玄孙、明抗倭义士谢志望塑像。谢迁像前额“寿俊元良”,为清吴大本书。谢志望像前额“世笃”,为清绪书。祠前建石门,石门内有“完名全节”牌坊,上署“纶音”两字。石坊内又有石碑,阳为“赠太傅谥文正制诰”,阴为敕谕。祠于咸丰十一年毁于太平战火,同治初由族人捐资重建,20世纪50年代复毁。

  此外,省城杭州有谢三太傅祠,位于荐桥东山弄口。由谢丕于明嘉靖年间为父谢迁所建,合祠晋太傅谢安、宋太傅谢深甫。七年重建,今毁。

  在状元楼西南有知止斋,原为谢迁七世孙、清四川龙安知府谢钟和的书斋。康熙三十二年,谢钟和去世后辟为太傅祠,谢迁及上三代神主,匾曰“敬时思孝”。至今建筑保存完好,内部已改作民居。

  明成化十一年,谢迁以会试第三名的成绩参加殿试。宪就安民之道的两个重要方面——养和教,提出问题:历代天子同样重视“制田里、广树畜;崇学校、明礼义”,为什么唐虞三代能成为,而汉、唐、宋的成效“卒不逮古”?本朝如何实现“雍熙、泰和之盛”?

  谢迁在对策文中,围绕“为治之道,固贵乎有仁民之政,尤贵乎有仁民”这一论点,反复论述。从分析“唐虞三代”所以“治隆”,关键是“此心、此政”,汉唐宋所以“治不古”,是因为“有其政而无其心”;到“君所以治之,师所以教之”,关键在于君心之仁”; 再到强调“始终此心”,才能始终此治”。

  谢迁认为,始终此心,就要“不让一个百姓得不到温饱,不让一个百姓得不到教养”;始终此心,就要不断发现问题,马上解决问题;要做到始终此心,就要经得起各种,不动一丝“侈心”,不动一丝“躁心”,并通过不断“养心”,增加涵养,始终保持“仁民无穷”。此外,谢迁还在论述中揭露渎职、轻视农桑、不重;提倡选拔良才、按期考核,并根据实绩进行惩和升迁等。

  谢迁的对策,并没有完全按照俗定的八股文模式,而是根据论述的需要自行结构。既考虑到年代由远及近,体现历史的纵深感;又切中策问的要求,把握文章的现实性,将自已的理解和插入其中,使观点更清晰。宪看了谢迁的殿试文章,龙颜大悦,钦点为一甲第一名进士,即民间俗称的状元。

  谢迁一生著述颇多,在史学、行典等方面均有建树,历充《大明会典》、《孝庙实录》、《明伦大典》总裁官。文学著作主要有《文正公集》四十卷、《湖山唱和诗》二卷等,惜多毁于嘉靖年间倭患,至今保存完整惟有《归田稿》。

  《归田稿》又称《木斋归田稿》,收录谢迁自正德元年致仕及嘉靖十年去世,二十六年间所作的文稿。共有五种版本。其一为“松麓公本”(八卷),由谢迁五子五子谢至(号松麓)主持收集并刻印,共六百七十八篇。其二为“诸氏本”(十卷),嘉靖后期由里人诸燮在“松麓公本”基础上修订而成。其三为“知府公本”(八卷),清康熙年间由谢迁七世孙谢钟和在“松麓公本”基础上重加厘辑而成,共七百二十五篇。其四为“《四库全书》本”(八卷),清乾隆年间由浙江巡抚采“知府公本”以进朝廷。其五为“家谱本”(八卷),七年续修《四门谢氏二房谱》时,在“知府公本”基础上增辑而成,共七百三十三篇。

  “ 家谱本”《归田稿》卷首刊载各版本的序、跋等。卷一载奏疏十七篇;卷二载序记、行实、墓志等十六篇。卷三载祭文五十二篇;卷四载像赞、铭、书后等十八篇;卷五载五言律诗、五言古诗等六十六篇(诗名略);卷六载七言绝句八十三篇;卷七载七言律诗四百六十篇;卷八载七言古诗三十三篇。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归田稿》如此评价:“所作诗文大抵词旨和平,惟惓惓寄江湖魏阙之思,老臣忧国,退不忘君,读此一编,已足以知其忠悃矣!”

  明正德三年,谢迁在汝仇湖西岸的银杏山,建银杏山庄作养老之所。以山有白虎庵,民间俗称白虎庄。银杏山庄也是谢迁百年后的归葬之地。

  与银杏山庄隔洹湖岭为雪湖山庄,是江西提学副使冯兰的别墅。谢迁致仕还乡后,与冯兰结为儿女亲家,此后十余年,两人每天诗词唱和,足迹不入府县。明末清初的学者诸来聘曾将两人比作“李杜互怀,元白石交”,说“公之诗,无一首不有雪湖”。谢迁自己也说:“有斯唱和,因以为乐,不知老之将至也。”

  谢迁还常邀请一些志趣相投的亲朋好友,如王华、潘府、洪钟、韩邦问、董玘、屠滽、林俊、牧相等,或山庄吟诗作乐,或鸿雁传书遥相唱和,银杏山庄也由此成为当时天下文人学士都向往的地方。正德九年,时任南京鸿胪寺卿的王阳明,作《寄冯雪湖二首》,中有“他年蓑笠拟从公”之句,流露出对谢迁、冯兰等归隐乡间、寄情山水生活的向往。

  正德十年,余姚知县刘守达至银杏山庄拜访谢迁,索谢迁与冯兰等人的历年唱和诗观之,令从事录编为《湖山唱和诗》两卷,并请谢迁作《湖山唱和序》。谢迁在序中说:“盖虽消闲遣兴,而其间怀君、爱国、悯世、忧时之意,亦自有不容己者。”

  明嘉靖年间,《湖山唱和诗》毁于倭患。幸《湖山唱和序》尚保存于《四门谢氏二房谱》中,可供后人一阅。

  谢迁的《归田稿》中,诗稿的篇幅占了绝大多数。虽然谢迁在文学上以八股文见长,诗词创作的名气不及同时代的李东阳及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但他“以情文章”(谢迁的七世孙谢钟和语),诗风“正大温厚,不事雕琢”,又非一般骚坛墨客吟风弄月之作可比,因此也极受后人的推崇。

  明末清初的学者诸来聘曾评价谢迁的诗“温厚”,与诸来聘同时代的谢于道也称其诗“温厚而独深于法,闳博而不诡乎理”。谢迁仲子谢丕更是将其父的诗作与欧阳修相比,说:“先公诗文酷似欧文忠(欧阳修谥文忠),而刚毅正直之气过之。”

  谢迁诗作的题材非常广泛,谢钟和总结为:“遇岁时之庆典则有作;忧切乎民,感水旱之灾伤则有作;贵不忘亲族,义不失知交,凡吉庆志喜欢、丧葬祭悼皆有作。”可以说,生活中无事无物不入诗。但无论是胜迹优游、湖山唱和,还是书斋述怀、贺赠奉答,字里行间却“始终心存乎国”。作为曾经身居要位的四朝元老,谢迁即便已经辞官还乡,但内心深处始终惦念着朝廷和皇上,关心着国家和百姓。

  嘉靖十年元宵节,重病中的谢迁赋诗一首寄老友:“天上归来久杜门,生平心事有谁论。衰残伏枕还忧国,强起含贻且弄孙。”次月十八日,谢迁就与世长辞。

  谢正(1468~1551),字大中,号茅山,谢迁长子。以父荫授中书舍人,管内阁敕诰房事,兼侍经筵,预修皇史宬。升礼部仪制清吏司员外郎,充册封辽王副使。授奉政大夫。葬汪家岙。

  配徐氏,诰封宜人。庶吴氏、王氏、余氏。子三:长子谢用槟,累赠中宪大夫、太常寺少卿;仲子谢用檟,常州府检校;三子谢用樌。

  初以三品荫入国子监。弘治十四年中顺天乡试解元,弘治十八年中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正德元年削籍归里,嘉靖元年复官,历左春坊左赞善,顺天乡试主考,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兼翰林院侍读,经筵日讲官,终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诰授通议大夫。

  晚年在家乡修谱牒、创祠、置义仓、办义学、拯贫病、造桥梁,乡人德之。卒赠礼部尚书,赐祭二坛。葬余季墩。

  配毛氏,诰封淑人,晋赠夫人。庶刘氏,敕封安人;傅氏,诰封太恭人;郑氏,诰封太宜人;张氏。子七:长子谢用栻,淮安府通判,敕授承德郎;仲子谢用枢,荆王府右长史,诰授中大夫;三子谢用枊;四子谢用枋;五子谢用楠;六子谢用枌;七子谢用梓,提督坐营指挥佥事,诰授昭武将军,曾因朝鲜战事出使日本与丰臣秀吉谈判。

  谢敏行(1506~?),字企之,号兰阜,谢用槟之子。以曾祖谢迁荫授尚宝司丞,历尚宝司卿,太常寺少卿,诰授中宪大夫。所交多名士,长于词翰,有魏晋人风致。归里后,复始宁东山晋太傅祠,修东山世墓,辑其山川、古迹及谢氏人物等,著《东山志》十九卷。善书,今绍兴城区存《广宁桥记》碑,为其万历三年所书。葬后禾山。

  史载明中后期礼制,官员改佩玉为佩袋,自谢敏行始。据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嘉靖初年,世升殿,尚宝卿谢敏行以故事捧宝逼近宸旒,其佩忽与上佩相纠结,赖中官始得解。敏行惶怖伏罪,上特宥之,命自今普用佩袋,以红纱囊之。”

  配华氏,诰封恭人。庶朱氏、魏氏。子三:长子谢志望,赠太仆寺丞;仲子谢志在,亳州判官,敕授征仕郎;三子谢志堂。

  谢志望(1528~1555),字见甫,号道渊,谢敏行长子。国子监生。读书究忠孝大旨,间习骑射。嘉靖三十二年四月,倭寇掠四门,陷临山卫。谢志望出资募集乡勇五百人,豫为防御。嘉靖三十四年六月,屡败倭寇于绍兴蛏浦、东关、白洋等地。

  十月,倭寇自奉化入四明山,谢志望考虑到梁弄斤岭为余姚、上虞两地要害,先据之以为堡垒。时兵道檄指挥张佑前来守御,相约官兵守岭中,谢志望伏佑岭左为奇兵。倭寇至,谢志望率乡勇迎战,自卯时至申时,伤亡相当,而张佑怯战,匿不敢出。后倭寇接踵而至,谢志望奋呼陷阵,手斩倭寇三人,矢尽援绝,遂被害。家奴草地蛮、车三、长三、沈阳、永勒亦一并战死。事闻于朝,赠太仆寺丞,赐祠额“褒忠”。

  幼有至性,逾冠,游京师。顺治九年,谒选山东青州府参军。顺治十四年,移判广东钦州。康熙四年,升福建阃幕。康熙十八年,升大名府丞。康熙二十八年,升四川龙安知府。

  康熙三十一年,致政归里,构“知止斋”以逸老。葬银杏山白虎庄。尝修龙泉山文正公祠,赎谢迁幼年读书处状元楼新之,并出资刻印《文正公归田稿》八卷、谢敏行《东山志》十九卷。

  清邑庠生。光绪二十二年,考入南京南洋陆师学堂,其间与鲁迅、杜梓远、谢西园等人有来往。毕业保用主簿,任地理教习,授五品顶戴。光绪二十五年,由清选拔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学专门部留学,获医学士学位。

  回国后,初在泗门古迹坛开设向荣医院,不久赴宁波江东开设姚北医院,因时人对西医尚有顾虑,复返日本东京行医。旋因东京大地震,迁岩手县岩手郡开设谢向荣医院。27年,为探母病曾回乡居住数日。1958年在日本病故。

  八、 凡邻里亲故,平昔善良,倘有婚姻丧疾应助者,即量力助之。毋慕豪侠之名,轻意肆志,贻忧父母。其无赖之人,当敬而远之,一与交游,为患不小。

  九、 人之,秉于有生之初。,多倾家荡产听于巫祝,深可悯笑。神聪明正直,岂邀人祭祀,以为祸福?戒之戒之!

  十、 田亩差役,承事,必诚必信。如有所费量,于人户均取。毋,暴敛多科。本户钱粮,尤当蚤为完纳。

  十九、买田,须择有水有佃户处,否则抛荒赔税,贻患子孙。至于卖田之人,定因缺乏,田价宜公平,勿用轻等色银,使其亏损。

  二十、营造房屋,先须打点物料完备,又量我衣食有余,方可鸠工。如轻信他人言,遽兴土木,室成而用竭,悔不可追。大厦尤不可妄建。

  二十一、四门面湖背海,田亩无多,岁尝缺三月之食。今于秋成时,不拘谷麦,尽力收贮。俟布种时,族党有不足者,平粜与之,免其高价远买。而吾仍不失本资,又可为来年储备之计。

  二十二、种田养蚕,及一切裨益家务者,皆宜留心整理。勤则有余,怠则不足,不能备述,当随时处置。

  财成国际

关键词:泗门万安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