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泗门美食> 文章内容

宁波端午旧俗:送扇子、骆驼蹄糕、菖蒲酒2014年11月8日星期六

※发布时间:2014-11-8 19:00:5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榴花似火,凤草飞红,五色芳菲,生机。年年端午,今又端午。宁波人多称“端午”为“端五”,端五在宁波方言中与“躲五”谐音。五月初五,五五相重,在古代民间称五月为“恶月”,五日端午又是“毒日”。相传这时节天气渐热,雨水丰沛,瘟疫易起,疾病滋生。人们把五日看作五月中最不吉利的日子,宁波老话“端午节,天气热,醒,不安宁”。正因为如此,未满周岁的小孩,都要到外婆家去过端五节,谓之“躲五”。古代无释一些生理现象,人们以为疾病是恶神附着人体以后引起的,都希望这天能“化凶为吉”、“遇难呈祥”,于是各种“避邪除疾”的端午风俗应运而生。端午节起源于古越人的图腾祭祀,插艾蒲,饮雄黄,挂香囊,禳灾异,来源于江南湿热气候中辟邪驱恶的原始公共卫生防疫措施。

  头饰

  簪榴花。榴花似火,端午妇女摘下作为簪头。宁海民谣《石榴花》:“石榴花,头对头,阿爹送我一只牛,姆妈送我一匹绸,哥哥送我白纸扇,嫂嫂送我小丫头。骑了牛,着了绸,白纸扇,遮日头,笑坏了后面的小丫头。”

  南宋鄞县(宁波古称鄞县)人吴文英《踏莎行》词:“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鬟乱。”端午时分头簪石榴花的宁波妇女艳丽无比,与百褶舞裙相映生辉。“艾枝”:端午以艾为虎形,或剪裁纸为小虎形,粘艾叶戴于头上。吴文英《隔浦莲近·泊长桥过重午》词:“榴花依旧照眼。”重午:端午节。石榴花开如当年,而人事早已更改。异地相逢的惊喜,令词人百感交集,诗人怀念的不仅仅是那些石榴花,更怀念像石榴花一般艳丽的情人。宋代鄞县史浩《花心动》:“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点明端午折榴花簪头之习俗。角黍:粽子。

  元代鄞县袁桷《客中端午简善之》:“海城红忆石榴新,海子空看芍药春。节物似怜游宦客,风埃终愧醒吟人。”海城:指宁波。海子:诗人自称。袁桷《再次韵》:“尚忆山城节序新,榴花疑是十分春。”山城:甬城(宁波)。诗描写了甬城端午榴花如火的场景。

  彩色钗头符。端午日宁波妇女钗头彩胜,备极奇巧。闺中佳人俱以缯绡、铜丝之类剪制头饰,剪出人物、禽鸟、虫百、兽、八宝、群花之形,掺以艾叶,制成禽鸟、虫鱼、百兽、花叶之形的头饰,花式繁多,如绉纱蜘蛛、绮毂麟凤、茧虎、绒蛇、排草蜥蜴,以及螳螂蝉蝎、葫芦瓜果,色色逼真,有的还要添上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纽制成串,称为“豆娘”,实为钗符,杂缀虫豸诸物,加以蒜粽之类,以供插髻,相互献赉。名曰“健人”、“艾人”,也是古代宁波端午时妇女的饰物。富家巨族钗头符以金银金箔镂造,玲珑成串,簪于髻鬟,极为华贵,仿佛古代的“步摇”。

  钗头符

  五色

  五彩丝。时期宁波余姚谢翘《泗门竹枝词》:“健线延年五色丝,香囊争向臂间垂。”宁波小孩端午五彩丝缠臂的民俗,系由“纹身”演变而来。五彩丝是用红、黄、绿、兰、黑五种颜色丝线拧在一起的五彩线。端午常被宁波人用于驱恶辟邪。南宋鄞县吴文英《踏莎行》有“香瘢新褪红丝腕”句,吴文英《隔浦莲近·泊长桥过重午》有“愁褪红丝腕”句,两词中的“红丝腕”均指旧时宁波女子端午以彩线缠臂的习俗。端午饰物“五彩丝”,别名甚多,有根据色彩、质地命名的:五色丝、五色缕、集色缯、朱索;有依据形状命名的:百索、条脱;有按照功用命名的:长命缕、延年缕、续命缕、健绳、长寿线、辟兵缯、宛转绳、合欢索、条达等。传说“五彩丝”象征五色龙,端午日系在身上,可降魔、辟恶、辟鬼、辟兵、延年等。端午宁波小孩系五彩丝,一般男孩系在左臂,女孩系在右臂,遵循“男左女右”古风。也有小孩将五彩丝悬在胸前的,或缠在手腕、腿腕、发辫之上;或挂在蚊帐、摇篮上,待端午节后丢弃五彩丝时,粘上糯米饭,丢至屋顶,任飞鸟衔去,据说这样孩子将会无病无痛,长命百岁。

  五色印。五色印为端午日的门饰,这种五色印是桃印。端午日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法,以施门户。此习俗是利用桃木和五色驱鬼辟邪的功能。《事物纪原》云:“端午以五彩线篆符以相问遗,亦以置户牖帐屏之间。”小户人家又多粘五色桃印彩符,描画姜太公、财神及聚宝盆、摇钱树之类,均由五色桃符印门饰发展增益而来。

  五色花纸。宁波妇女端午日以五色花纸剪为头饰。清代镇海人姚燮《西沪棹歌》诗云:“今朝佳节遇天中,早起梳头倚翠栊。五色蛮笺缠彩胜,鬓边不插石榴红。”天中:天中节,端午节别称。“五色蛮笺”:即五色花纸。

  五色猴。宁波风俗,端午在小儿的肩上缀一彩绸制的五色小猴,据说可以“稀痘”,即发痘症时,症状减轻。清朝郑珍《端午念阿卯》诗:“嫩绿胡孙高踏臂,雄黄王字大通眉。”作者原注:“乡俗缀五色猴狲于儿肩上,谓可稀痘;以雄黄画儿头面,谓辟疥云。”诗及自注,猴子最喜欢吃豆,“痘”与“豆”谐音,故以五色猴缀在小孩衣服上,让其穿着禳痘。

  送扇子

  端午节这天,由春入夏,酷热难堪,蚊虫滋生,瘴疠毒霾,易发流行病,所以,宁波民间有“端午送扇子”的习俗。端午节讲究送扇子,因为这样能在端午节这个恶月恶日扇跑,实际上是蚊蝇,祈福、纳祥、避邪赈灾。而一般的庶民百姓也买扇、卖扇。甬城集镇有专门买卖扇子的地方。因为气温逐渐升高,故而夏令应时物品便上市了。宁波老话“五月热,稻过节”、“五月勿用扇,早稻去一半”,这里扇子寄托着人们对水稻丰收的。自元、明至清代,宁波赠扇之俗不废。南宋鄞县人吴文英《踏莎行》:“润玉笼绡,檀樱倚扇。”反映了当年端午赠扇之俗。

  端午节又称“女儿节”,过去在宁波民间,凡新出嫁的姑娘,端午那天要带着“端午担”回到娘家来避一下,离开时要带上父母送的扇子,俗称“送扇子”。如宁海等地丈母娘要给女婿回送衣料、手巾、芭蕉扇。寓意“一扇解千愁”。可见,扇子承载着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这些各种样式的扇子,从用料来讲,有羽扇、骨扇、纸扇、绢扇(纨扇)、蒲扇、芭蕉扇、棕榈扇、檀香扇等,清香宜人,醒脑祛暑。从扇形来看,有圆形、葫芦形、方胜形、六角形、折叠形、椭圆形,造型多变,纤巧华丽。按工艺特点来分,有编织扇、镂刻扇、书画扇、题字扇,题材广泛,色彩明快,隽秀雅丽。光扇柄一项,有髹漆、雕镂、彩绘、镶嵌,各尽其巧,其质料或竹或骨,或玳瑁,雅而不俗。

  清代鄞县全祖望《再叠双湖竹枝词》:“东藩驿馆近侬家,白雪青唇唱和佳。便扇东人新折扇,捧花桥上去看花。”“双湖”:宁波城内的月湖、日湖;“东藩驿馆”:即高丽,今月湖东岸宝奎庙;“东人新折扇”:据说,折扇是日本人发明的;白雪青唇:日本歌舞伎的装扮。

  扇子按性别分出等级,送女儿、婆母、姑嫂的,多是制作精致的细芭蕉扇;送公公、大伯则赠以大芭焦扇;送小叔、婿弟则一把折纸扇就够了。

  执扇

  骆驼蹄糕

  旧时宁波人过端午照例要做“骆驼蹄糕”食用。据明嘉靖《宁波府志·岁时节物》载:“端午,取菖蒲及艾,插门户,或系以彩胜,佩于身;为衣香,置之箧笥;杂菖蒲、雄黄和酒饮之,以辟邪禳毒。为角黍、骆驼蹄糕祀其先,亲戚各相馈遗。”明嘉靖《定海(镇海)县志》:“端午,取菖蒲及艾插门户,或系以彩胜佩于身,女子作茧虎、艾人簪首,或削蒲根作葫芦状染雄黄系于臂,画虎贴床上,更糁雄黄和酒饮之,以辟邪禳毒。为角黍,骆驼蹄糕祀其先,亲戚各相馈遗。”明代嘉靖《象山县志》:“端午日,用菖蒲及艾插门户,杂雄黄、菖蒲根泛烧酒喷地、洒墙壁,以辟邪禳毒。为角黍、骆驼蹄糕,以祀其先,亲戚各相馈遗。”明嘉靖《鄞县志》:“端午,取菖蒲及艾,插门户,或系以彩胜,佩于身。杂菖蒲、雄黄和酒饮之,以辟邪禳毒。为角黍、骆驼蹄糕,祀其先,亲戚各相馈遗。”这些宁波地方史志都提到了宁波独有的“骆驼蹄糕”,骆驼蹄糕是除粽子之外最重要的端午食物,这种当年驰名全国的节日食俗,如今已经失传。

  骆驼蹄糕的外形如骆驼蹄印,故名。内嵌豆沙、黄糖或肉类,外裹厚厚的米粉。《清嘉录》:“骆驼蹄用面裹肉炊之,形为骆驼,故名。”清代镇海人姚燮《西沪棹歌》:“餈糁新奇应节栽,骆驼去后牡丹开。花朝已食聪明菜,立夏还尝瞌睡梅。”姚燮自注:端午风俗,做“骆驼蹄糕”。

  蜂糕

  端午节宁波美食。采用上白粳米、白砂糖、糖桂花、蜜红丝、麻油和小苏打为原料,先将粳米按比例制成冷饭浆和厚米浆;取四分之一厚米浆发酵,酵发起后,即将其余厚米浆掺入拌匀,再加蜂蜜二次发酵,此时可以酌加鸡蛋和清油,鸡蛋为全蛋,打碎搅匀,然后倒入冷饭浆、白糖、小苏打、拌匀成糕浆,抹厚厚一层在笼屉上。蒸笼热时倒入糕浆,蒸熟出笼,撒上糖桂花、蜜红丝桂花、松仁、葡萄干等,抹上蜂蜜,刷一层油,蒸面时用筷子在面上捅几个孔,蒸熟即成团扇状,凉后切成小块,蜂糕切块后形似蜂窝,以蜂眼多而匀称,平滑光洁为佳。蜂糕松软柔韧、富有弹性、甜香清口、易于消化,分白糖蜂糕、黄糖蜂糕、果料蜂糕、红丝绿丝蜂糕。做红蜂糕用标准粉加红糖,做白蜂糕用富强粉加白糖。旧时端午,家家户户做蜂糕,自己享用,并相互馈赠。女儿出嫁后逢端午节须送娘家蜂糕四扇。

  菖蒲酒

  明代鄞县万表《午日泛湖》诗:“端阳重载西湖酒,山色依然似去年。堤上两行桃柳密,湖边一望苑台连。竞将歌管娱佳节,自折菖蒲插野筵。”菖蒲是药用植物,其芳香可病菌、蚊蝇和毒虫叮咬;饮菖蒲酒能辟邪解毒。

  旧时宁波人过端午节有饮菖蒲酒的习俗,同时,为了增寿而饮蟾蜍酒,为镇静安眠而饮夜合欢花酒,但流传最广的是饮菖蒲酒。全祖望《再叠双湖竹枝词》:“万金楼回药笼多,闻道王仙载酒过。那得乞来郎服食,玉醅长护玉颜酡。”万金楼:药店名;玉醅:唐时有王可交所酿的美酒,极具声名。

  宋时名酒大增,有双鱼酒、金波酒、十洲春等,尤其“双鱼酒”文化内涵为最。泗水潜夫《名酒记》有记:“酒出者,曰金波酒,舒信道(舒亶)《四明杂诗》注:俗重‘双鱼酒’。”清代鄞县全祖望《潮语》说:“月湖北有酿泉,其甘如蜜,当时酒多如此。设曲东沉沉,‘双鱼’最冽,贡之天子,御尊列之。”“双鱼酒”乃是在酒坛外印上双鱼图案的贡酒。宁波因近海,喜欢在坛外印双鱼图案,象征年年有余,民间又把“双鱼酒”叫“双印酒”,取义于双双对对、心心相印。宋代慈溪人舒坦《和马粹老四明杂诗聊记里俗耳》:“酒罂双印贵,药肆万金饶。”酒罂:酒瓶。唐代绿釉双鱼壶,为釉陶精品,白胎绿釉,釉色鲜亮明快。壶口呈深盘状,自然形成“鱼嘴”,细颈下是一对凸出的“鱼眼”,壶体有。壶体所饰花纹神似鱼鳞状。唐代的双鱼酒壶很出名,唐人称为双鱼榼,诗人白居易即诗云“何如家酝双鱼榼”,《说文》:“榼,酒器也。”而双鱼酒由于是进入的贡酒,更被饮者所看重。

  唐代双鱼酒壶

延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