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泗门景点> 文章内容

花了20年杭州终于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超级景区

※发布时间:2019-10-11 2:12:4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去年底,由中国旅游研究院主办的《全域旅游创新示范的“杭州样本”》学术研讨会在召开。杭州全域旅游的创新与鲜活实践得到了来自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旅游研究院和旅游业界的专家学者的肯定。珠玉在前。一时间,各大旅游城市掀起学习“杭州模式”的浪潮。

  同样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厚的古城西安去年刚实施了主要景点门票降价,新年伊始,又传出“全市各类公园逐渐拆除围墙,今后全市公园将全部免费”的新闻。

  无疑,这是在学习西湖景区的免门票措施。西湖景区早在2003年就开始执行免票政策。不依赖门票经济背后的逻辑是杭州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转变。改变单一“门票经济”的商业模式,将整个城市打造成一个风景区、一个中外游客交口称赞的巨型旅游产品。以旅游业带动相关联的产业,创新业态,提升城市服务质量。城市的要素都成为旅游的内容。这不就是对时下全域旅游政策的完美诠释么?

  我们再来看杭州的旅游业成绩,根据杭州市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杭州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6286.6万人次,累计增速15.8%,实现旅游总收入3041.34亿元,其中接待入境游客402.23万人次,同比增长10.7%,实现旅游外汇收入35.43亿美元。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位列省内第一,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三。

  显然,杭州被选为中国全域旅游的样本城市乃实至名归。在研究完杭州近20年的城市发展后,我们发现杭州的全域旅游早在21世纪初就已初具规模,得益于杭州领先的城市规划。本文将从杭州城市规划角度出发,详细解读杭州的全域旅游规划和开发,梳理杭州领先于其他省市的创新经验。

  杭州最早呈现出江南水乡的特征要追溯到五代十国的吴越国。当时的杭州城南靠凤凰山,北有京杭大运河穿过,西边是西湖,东临铁沙河,西南北三面有山,形成“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市格局。城域面积越往南越狭窄,形似腰鼓,又称“腰鼓城”。

  彼时,西湖划在杭州城外。它的东南,西南,西北三面环山,东北开阔的平原为杭州城,同样也构成了“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独特自然景色。于是,人们习“三面云山一面城”来形容杭州,也用来描绘西湖。

  “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独特地理的确给杭州带来丰富的山水资源。然而,杭州城市空间千百年来又受限于这种格局,使城市始终定位于江湖之间。东、南受制于钱塘江,西面受制于西湖群山和西溪湿地。在原来683平方公里的老城范围内,如果要持续发展,只能拆老城建新城。

  但是,杭州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两千年多的建城史的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大拆大建的做法显然不适用。

  2000年,杭州市委提出“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战略。之后,杭州经历了三轮“撤市建区”:

  杭州倚湖而兴,因湖闻名。西湖是杭州之魂。很久一段时间,杭州旅游一直围绕着西湖做文章。然而,杭州的旅游资源不止于西湖。

  随着杭州市区面积的不断扩大,杭州旅游空间也得以转变。从杭州城区围绕西湖旅游一枝独秀的格局,向桐庐、富阳、临安、建德、淳安等县市城乡一体深化推进,构造新的旅游吸引。最终形成“山水相映、现代都市与乡村休闲旅游兼具、旅游产品多元、创新业态层出不穷”的泛旅游资源格局。

  杭州与水有着不解之缘,可以说“水”就是杭州的特色。滨海(钱塘江入海口)、倚江(钱塘江)、襟湖(西湖)、衔“溪”(西溪湿地)、带河(京杭大运河及河道),构成了杭州特有的江南水乡城市风貌。再加上萧山的湘湖、余杭的南湖等水资源,成为“五水贯通”的格局,把西湖、西溪、运河、钱塘江、市区河道沿岸的美景串珠成链。

  正因为水系是杭州城市空间之魂,杭州全域旅游的内容开发也是围绕着水系,进行组团式的开发。具体如下图,根据杭州市旅游休闲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杭州全域旅游规划为“一核、两级、两轴、两带”的格局。城市格局从“三面云山一面城”迈向“一江春水穿城过”。

  可见,杭州的旅游休闲空间格局已基本形成。围绕着空间开展的多元化特色旅游产品格局也已初步形成。大致可分为如下产品线:

  在把旅游业定位于支柱型产业之后,杭州着手打造城市名片,加大投资力度进行了几大综合工程项目。工程的目的是要做到“还湖于民”、“还山于民”,提高杭州市民的生活品质。

  纵观世界级度假休闲旅游目的地,例如我们之前研究的轻井泽和箱根,他们在进行旅游规划的时候,无一不是将当地人民的生活居住品质放在第一位。《 》《》《》

  同样,杭州重点打造的几大项目不仅全面丰富了城市旅游的内容,也是践行探索以景区的式管理促进城市整体旅游效益的提升,使全域旅游模式初见端倪。

  西湖景区拆除围墙、免费做法成为各大旅游景区学习的标杆。门票经济的背后是一系列关于吃住行游购娱内容的升级与创新。以优质的人文自然景观为载体,试图从文创产品、文化演绎、特色餐饮、经典住宿、优质服务等多方面入手,重新挖掘行业内的新消费点,延长游客在景区内的逗留时间。

  西湖景区在经过长达6年的综合整治工程后,景区总面积达49平方公里,其中湖面6.5平方公里,以湖为主体,形成“一湖、二塔、三岛、三堤”的西湖全景。

  重建后的西湖景区,打破围墙的,营造出城湖相融的空间格局。在环西湖的东南西北四大区域以及湖中心进行不同的功能定位,使西湖风景区营收不减反增。2002年西湖前国庆长假游客接待量为200多万人次,2017年国庆,西湖景区接待游客量达到450万人次。

  这个区域是西湖的“大门”,也是杭州市区最繁华、最繁荣的地区。区域以湖滨为主,结合湖滨公园,将西湖的自然空间、山水景观引入城区。

  湖滨东侧业态调整,以咖啡厅、餐厅、酒吧、酒店等休闲娱乐业态为主,引进星巴克、GUCCI、凯悦等国际知名品牌以及银泰等本土强势商业,使整个街区成为旅游、购物和休闲融为一体、充满活力的旅游商贸特色街区。

  另一方面,湖滨地区定位为西湖的建筑历史博物馆。湖滨历史文化遗存的同时,严格控制湖滨新建建筑的高度、体量、造型和色彩等,西湖的优美天际轮廓线,保持“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市特色。最大限度地降低该街区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为旅游者和购物者提供更多空间。

  这片区域是西湖风景名胜区中容量最大、历史积淀最深、景点类型最完整的地区。该区域的主要是对几大公园(柳浪闻莺公园、长桥公园等)进行资源整合,打破公园的组景模式,引入西湖水体“南下”、“东伸”、拓宽环湖公共绿地,成为免费的景观廊道。

  挖掘南山一带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使该区域一景一物皆有灵魂,提升区域的文化品位,使其成为一条展示西湖独特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的文化游道。

  南线区域与新湖滨公园、环湖北山线孤山公园连成一线,并与雷峰塔、万松书院、钱王祠等景点串珠成链,形成“环湖十里景观带”。

  这块区域以北山为主,品味高雅,特色精致,是西湖风景名胜区内“含金量”极高的景观地带,也是体现西湖雅文化的集中地。

  历史上,这里就是众多达官显贵官邸、别墅或教寺观所在地。依山傍水的建筑群,与宝石山、西湖融为一体。

  北山一带的主要集中在拆除围墙,敞开庭院,连接山下精致园林;整修名人故居和名人旧居,辟建具有教文化特色的休闲场所,沟通园扩绿建绿,营造优雅别致的生态。

  西湖的中心区域是“三岛三堤”,这是西湖的核心景观,其中三潭印月、湖心亭、阮公墩是镶嵌在湖中的三颗宝石。苏堤、白堤和杨公堤,如同环绕其间的玉带。

  通过西湖综合工程,环西湖沿线全线贯通,环湖七大公园、六大博物馆等53处景点免费,西湖风景名胜区跻身全国首批5A。

  总体而言,西湖的商业模式可以总结为:景点免票+周边消费。通过环西湖沿岸的景点,联动周边吃住行游购娱的业态,使整个风景区集合观光、休闲、购物、娱乐等各大旅游要素,有效促进消费,扩大西湖风景区营收。

  西湖综合工程不仅只关注西湖极其沿线景观,还包括周边“景中村”(灵隐村、茅家埠村、梅家坞村、金沙港村)的和产业的扶植。在景区内拆除55平方米违法建筑和影响景观的建筑,外迁住户、单位3200多户,减少景区人口7000多人。

  依托茶文化、文化开展出茶产业、民宿业、文化创意业和服务业等产业,让村民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居民向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转变。

  这种“前店后居”原住民居住+旅游服务的模式,通过旅游服务促进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发展也是西湖景区的商业模式。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北起余杭塘栖,南至钱塘江,全长约39公里,贯穿杭州市余杭、拱墅、下城、江干四个城区。

  运河杭州段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融汇了中国南北各地的特色物产、饮食服饰、风情民俗、官民礼仪等,留下了诸多历史人文景观。

  2002年,杭州启动大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开发工程,对运河水质、景观、桥梁、道、古街、古建筑等进行全面提升。梦见屎沾身

  把现存历史文化遗存无一例外地下来,修复已损毁的重要文化景观,展示千年运河的深厚文化底蕴。

  在运河两岸打造出一条以自然生态景观为核心主轴,以水乡古镇、历史街区、文化园区、博物馆群、庵堂、遗产遗迹为重要节点的文化休闲体验长廊和水上旅游黄金线、西溪湿地——兼具“人民的大公园”与世界级国际旅游综合体

  都市区以杭州主城为中心,形成“一心八射”的都市区域城际轨道交通网以及“一绕、一环、十射、三连”的高速公主骨架网。

  杭州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与农业的结合充分发挥了农村生态、乡土文化、文化创意、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创新“田园体验+农耕文化+乡土文化”

  在杭州农旅融合政策的推动下,杭州的乡村旅游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形成了各自的独特模式,其中以

  淳安、桐庐、千岛湖、建德为典型。当地的乡村民宿也形成了具有国内示范效应的特色民宿群落和品牌。具体可以参考我们之前写过的杭州部分乡村旅游项目。《乡村风情、中端定位——创新酒店品牌芳草地录》

  杭州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生活方式的创新和生活内涵的变化,引导、决定经济运作模式、经营机制和文艺创作内涵的变化,并决定产业和产品的创新方向。反过来,这些产业又成为提高生活品质,开发旅游的支撑。

  杭州在推动“旅游+”或“+旅游”的模式实践中,大力发展各种特色小镇,强化产业和旅游、文化、社区的融合。

  基于“旅游全球化”的定位,杭州对国内外旅游市场有着不同的营销策略。用一句话总结:内外有别,挖掘各自核心发力点”。1、对外,创新和丰富杭州旅游故事国际化的表达

  杭州大使环球行系列项目(杭州大使一带一环球行、杭州大使长江行、杭州大使世遗环球行等)等系列活动。营销渠道多元化

  贯彻“航线到哪里,营销到哪里”的的“航线营销”推进与国际重点OTA等合作,实施“在线国市场促销

  最忆西湖产品,包括茶忆休闲之旅、朝圣文化之旅、味美体验之旅最忆运河产品,包括穿越运河之旅、文创体验之旅

  杭州对于国内旅游市场的推广“最忆是杭州”的旅游宣传口号。针对全国不同的客群,打造不同的旅游产品进行精准营销。

  观光客群:主要为珠三角、京津冀等沿海发达地区以及西北、东北、西南等远程市场,重点推介世遗体验、生态观光、研学旅行、乡村体验、文化创意、养生养老等主题产品。

  杭州作为长三角交通枢纽中心,凭借高铁高速的加速发展,使得周边2小时交通圈内旅游目的地与杭州同城化不断增强,高频互动,形成“大杭州旅游经济圈”的雏形。

  旅游圈内自然和人文资源极其丰富。杭州与这些城市的旅游产品和线进行整合发展,形成一批系列化、特色化的长三角旅游精品。

  如风靡旅游圈的“名城—名湖—名水—名山(上海、杭州、黄山、千岛湖)”黄金旅游线;以杭州旅游小镇为特色,以绿道骑行、民宿夜游为体验方式的长三角旅游小镇精品游线等等。

  为市民和游客打造“主客共享”的服务,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生产,为游客提供舒适、高现代化程度的旅游。这就是公共服务,这彰显了的服务能力。

  1、构建“智慧旅游”体系杭州在推行智慧旅游上,可谓不遗余力。除了全城覆盖“无线Wi-Fi”、景区实现智能导游、电子、实时信息推送等功能。值得一提的是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打造“杭州旅游护照”项目。

  线上服务实现旅游信息查询、旅游产品在线预订、优惠活动发布以及地图、预约打车等多种功能。游客出发前就可在网上完成酒店、餐厅、门票的预定。线下快捷支付则是通过支付宝实现游客手机扫码消费。游客到了杭州通过刷手机就能进入景区游览、入住宾馆。

  同时,该项目将杭州城市形象宣传、旅游各环节信息和线产品打通融合,是全国首例城市旅游O2O模式。之后,还将通过旅游护照搜集后台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达到运用大数据精准营销的目的,对游客更精准定位,策划旅游产品、提供优质服务。

  在主要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场所、旅游线和乡村旅游点的厕所做到数量充足在5景区厕所设置第三卫生间(家庭卫生间)

  杭州全域旅游格局的形成,是得益于杭州的城市规划,而杭州全域旅游的发展,又反过来优化了城市的整体运营质量,提高了人民生活的品质。

  1、旅游管理体制的转变。2001年,杭州市旅游局升格为杭州市旅游委员会,管理全市旅游业,将与旅游相关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部门相继归并到“旅游口”,强化了由旅委牵头协调的全市旅游商贸系统在旅游资源整合和管理方面的职能,实现了旅游产业管理由单一部门推动向多部门综合联动的转变,此为全国首创。这为杭州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互动相融提供了制度的。

  依托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景区向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免费,以景区免票带动综合消费,从“城市旅游”转向“旅游城市”。

  门票免费对于其他城市并不可以简单地复制,这是城市综合开发的结果,只有当城市的商业高度发达且不断有创新的业态以及综合消费的内容,才可能持续发展。3、旅游产品的转变。

  

关键词:杭州景区